中新网衢州5月17日电(记者 柴燕菲 赵晔娇)29岁的郑根红,一笔一笔给画中的西红柿上色,他说:“我画的是大棚蔬菜,画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在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像他这样爱画画的人还有六百多位,他们不仅是农民更是画家。这里的农民画凭借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后现代风格打响了名字,并实现了美术作品向工艺作品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民产业。
拿锄头的手拿起画笔 ,这种爱好从何而来?据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曾举办过一次农民书画培训,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一群有共同爱好的村民,开始在当地农村进行书画创作。2003年,该村钟情于书画的16位农民书画爱好者建立了柯城区第一支乡村农民文化创作协会,目前,会员从创会之初的16人发展到现在的683人。
记者看到,衢州柯城区余东村委办公楼的第三层,已经成为农民的作画场所。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却常常聚在这里讨论画法、切磋画技。“有人来村里买画,每年能卖出去十几万元。”农民画协会会员郑华土说,去年、前年还有美国客人带了子女来村里,买画做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政府鼓励和支持下,农民画从自娱自乐开始尝试走向市场化运作。让兴趣爱好产生效益,让艺术品成为商品,余东农民画正在逐渐蜕变。以中国义乌文化博览会为契机,余东已累计销售余东农民画900余幅,其中余统德创作的农民画一幅买出的价格超过了全家三亩地的收入。
特别是在今年3月份,9个农民画骨干成员共筹资4万元,以股份制形式筹建了一个开发工艺产品的实体。
“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有镜框画、工艺小屏风等。”村民郑利民说,在4月27日的义乌文博会上,小屏风因为特色鲜明很受欢迎,不但义乌本地人看不够,老外也成群结队来看、来买。带去的60件试销产品,零卖每件150元,很快就卖完了。在义乌市场上,还没有同类产品,客商也很感兴趣,要跟余东村合作,把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目前,衢州柯城区余东村已经形成五个主导产品,十个系列样式,其中以装裱农民画、小屏风、木雕工艺框、台面画、工艺挂件等最具特色。先后销往北京、江苏、广东以及中东、欧盟等地区和国家,并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文化市场、工艺品市场设立销售点,与多家单位建立联合销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