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站在大师的背影之后,希望抓住和留下更多。其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对故去者的怀念,更多的期许是今天的反思以及为未来存续种子。
大师远去的时代
2009年:
5月26日,丁聪去世,享年93岁。
7月11日,任继愈去世,享年93岁。同日,季羡林去世,享年98岁。
11月23日,杨宪益去世,享年95岁。
11月28日,王世襄去世,享年95岁。
2010年:
2月21日,张仃去世,享年93岁。
6月13日,华君武去世,享年95岁。
6月25日,吴冠中去世,享年91岁。
6月26日,排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首位的名字是“吴冠中”,在吴先生去世之前,他的名字鲜为公众热议,媒体追逐的也常常只是他的画作又以怎样的天价在拍卖行成交。比起时下众多时髦的、喧闹的、弄潮儿似的各色文化人物,吴冠中似乎从未曾进入到当下的“主流”视线中。然而,随着他逝世消息的传出,有关他的艺术成就,他的生前言论以及各种生活细节逐渐被公众所了解,于是,人们看到了一位无论是在艺术造诣、艺术品格方面,还是在生活态度与待人处世方面,都堪称大师的文化巨匠。
媒体用“中国最贵画家”来标识他的头衔,也有评论称呼他是“中国美术界的鲁迅”,还有网友整理他生前曾经讲过的话,许多文化界人士和社会名人也纷纷撰文纪念……吴冠中逝世的后效应之大,也许是舆论始料不及的,但,又是必然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化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被认定为边缘化的话题,这一似乎与实际生活没有切实联系的领域,被忽视,被远离,甚至被遗忘。然而,吴冠中先生逝世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层面的普遍关注与讨论,从中不难看出,今天的中国老百姓并没有漠视文化的重要性,相反,他们的内心依然将文化视为社会的高标元素,期待文化能够引领时代精神,他们对如吴冠中等先生的故去所表达的惋惜和追思,恰恰投射出当下大多数人对文化抱持的理想和期许。
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身后留下了众多不能用金钱衡量价值的珍贵画作;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文化人物,他的言行与品格更是当下求而不得的。因此,社会各界对吴冠中的纪念和追思,事实上,也是在对一些失落已久的文化品格的纪念和追思。
逝世消息引发网络热议……逝去的大师和失落的文化
截至7月4日,有关吴冠中的纪念仍在继续。新浪微博 “吴冠中”的关联博文已经达到8900余条,其中单条微博博文的转发次数高达2600余次。网名bj7980后的网友留言说:“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物质化,无人可挡。不过,任何时候,有些人还在追求真善美。难得难得!”这番话不仅是给予吴先生的赞美,同样,也道出了人们追忆他的内在动因。
如 《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读者·原创版》、新浪文化读书频道和新浪财经频道等等媒体,都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即时发布了简短的消息和纪念文字,而包括郑渊洁、陈丹青、易中天、许江、范迪安等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也通过文章或访问,从不同角度纪念吴冠中。
《新周刊》在微博中摘录了吴冠中生前讲过的一段话:“中国没有鲁迅,这个国家骨头要软得多。所以我讲过很狂的话,齐白石是大画家,我说过‘100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当然不好比,但我觉得齐白石少几个对于这个国家关系不是很大,但没有鲁迅,这个民族的心态就不行……”吴冠中所说的“狂语”出自他的自传《我负丹青》,他说:“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 ”他的“狂”正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一生坚守文化品格的表现,“狂”的表象下,是他执著文化的“真”。曾经,他针对美协、画院的发言,也掀起过不小的风波,他说:“全世界可能就中国有吧(美协、画院)。国外协会也有很多,但它们都靠作品生存。美国不养画家,法国只给一些有才华的穷画家提供廉价画室,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社会不养诗人、画家,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成长不起来。 ”这段话也是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上传播率极高的一段话。
纪念是为了反思当下期许未来
而吴冠中一生节俭、随性的生活态度也是引发讨论的重要方面。吴先生的画作《交河故城》曾以407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被拍卖,但他处之泰然。新浪文化频道微博中这样写道:“随着吴老的离世,他鲜为人知的‘蜗居’经历开始浮现在人们面前。吴老作品总成交额达17.8亿元,在中国画家中仅次于齐白石。然而,他晚年一直住在北京方庄一套两居室的家中。书房不足5平方米,但就是在这间袖珍书房里,他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散文随笔。这样的老人,我们怀念他。”网友“天涯亭”认为,吴冠中是“很真实、很纯朴的一个真正的艺术追求者”。名为“何周慧”的网友说:“在学校的时候,听过一次他的讲座,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同学提问‘你一生坎坷,但怎么一直保持激情和创作的冲动?’,吴老回答:‘我没有冲动,我内心一直很平静! ’。 ”
除了是一位艺术家之外,吴冠中也是思想者。与当下备受追捧的文化偶像不同,他并没有新鲜、刺激、紧跟潮流的文化产品提供给如今的年轻人,当然,他也不是大多数“80后”、“90后”谈论的对象,但是,他的一句话,“代沟不是以时代来划分的,而是以思想来划分的”,却在网上被无数新生代网友传播和推崇。可见,文化的感染力不是以年龄来划分的,文化的受众有着共同的需求。
不久前,记者曾就有关文化的话题专访著名出版家俞晓群,他说:“如果失去对文化的坚守,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后果是非常可怕的。……经济繁荣了并不代表文化就已经也跟着繁荣了,文化的繁荣也不是电视里载歌载舞就能够代表的。”这是许多人共同的忧虑,忧虑之中也夹杂着共同的盼望。一年前,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先生同日辞世,掀起巨大的纪念热潮;一年后,吴冠中先生的离去,也同样唤起了民众的集体性思考。人们站在大师的背影之后,希望抓住和留下更多。其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对故去者的怀念,更多的期许是今天的反思以及为未来存续种子。
□本报记者/王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