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进入尾声,精彩活动不断;书展年度文学作家与友人追忆往事
500嘉宾致敬91岁刘以鬯
2010香港书展昨日进入倒数第二日,本届书展也进入尾声。日前,作为本届书展的年度文学作家,年过九旬的刘以鬯不仅带来现场演讲,还在由500位左右的作家和宾客参加的酒会上被集体致敬。刘以鬯称,想起许多几十年前做过的事,很高兴也很感动。
91岁的刘以鬯除了有些耳背外,身体非常硬朗,精神矍铄,出席公开活动时穿着笔挺西装,很有风度。在与读者的见面会上,新加坡作家谢克先回顾了刘以鬯的经历和很多生活片段。半世纪前,他主编《星岛周报》,此后移居新加坡,刘以鬯还记得在自己新加坡住宅的邻近有个叫“新世纪”的地方,自己常去听歌、喝茶,那段时间因为在七八家小报当老总,写作圈的朋友都知道去那里找他,有时也有歌星一起到家里喝茶。谢克说自己现在还牢记刘以鬯当年给自己的写作座右铭“写作是要多看、多写。多看,是从名作家作品里学习写作技巧。多写,则能令文笔进步。”
- 其他活动
吴清友 要关心生命的存折
即将在中国大陆开店的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也在书展上带来“领袖谈阅读讲座”,他从39岁那年决定将善、爱、美、终身学习为价值观,以人文、艺术、创意和生活为基础的书店经营价值观讲起。多年过去后,他认为诚品是一种精神收获,并愿意与人分享这种乐趣。
谈及为人处世的智慧,吴清友称,很多人关心银行的存折,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关心生命的存折?十多年前,妻子某次提醒他智慧没有增长时,他说顿时觉得面目可憎。他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使命,财富买不到窝心的家庭以及善意和关怀。
冯骥才 将开始口头文学遗产整理
一直在国内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此次把声音带到了香港书展,在题为“我在做什么”的演讲中,冯骥才描述了社会和文化转型。他说转型是大趋势,但是转得太快太猛烈就会带来破坏,如果只更新没有传承,文明就会中断,变成一种破坏。
他认为,中国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很多障碍,比如城市个性和精神性丧失,新建筑基本都带有商业气息和粗俗化,没有精神和文化。他透露今年8月起将开始对中国230万个古村落进行确认和选择,对史诗、神话、灵歌等口头文学进行全面整理。
唐诺 “2000本”是图书行业的常态
台湾作家唐诺带来的讲座题目是“书———2000本的奇迹”,他以台湾出版业为例,在一本书出版到2000本的时候,基本可以保证不亏本,这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因为再也无法找到任何一个产品,只有2000个人购买,这个行业就可以成立。不论是泡面、电影或者其他。同时,书又具有非常弱的可替代性,不像是可乐的不同品牌之间可以被替代,这都让这个产品非常特别且迷人。
唐诺认为,2000本是书的一个常态,也是图书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由读者、出版者和书写者三方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个奇迹。而对于一个出版社编辑来说,畅销书并非常态,真正需要学会处理的,也恰恰是这2000本的常态图书。
(特派记者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