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竹草虫册之七
初见秋容
初水云归
金秋九月,和风送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北京画院、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清和我心——莫晓松花鸟画作品展》于8月31日至9月6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盛大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莫晓松近年来创作的花鸟画精品60余幅。作品追求“清丽高远,和润而远,我自我在,心境怡然”的艺术化境,全景式、多视角地呈现了艺术家成长的承传脉络与发展历程,全面体现了莫晓松30年来在绘画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日渐成熟的艺术风格,特别是近几年在北京画院期间创作的精品力作。
莫晓松,1964年生于大西北的甘肃陇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2000年就读于中央美院郭怡宗花鸟画高研班。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作品曾获全国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先后参加全国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美展,百年中国画展以及在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地举办的个展和联展,出版个人专辑及合集多部。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十分重视此次画展,特意命名和题写了展名:清和我心。王明明院长说,晓松的工笔花鸟,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他能从工笔画的细腻雅致之中捕捉到那种灵动鲜活而不乏阳刚之美的气质。他的画既有严谨的学院派功力又具有源自内心的个人创造。这使得他的作品兼具宋人写生传神的院体风格与元代文人水墨花鸟的放逸冷隽。如晓松的重彩长卷《盛荷竞秀图》就带有这样的意境。画面上荷花荷叶的勾线与罩染,显示了晓松对于传统技法掌握的扎实功底,呈现出一种视觉效果与画面意境上的双重张力;从画面局部到整体氛围,都不难看出晓松在创作时,其内心状态是很“静”的,这种“静气”在当下的青年画家中实在难得可贵。
晓松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兼具中青年画家固有的勇气、锐气与开拓精神。他在画中一再实践着工与写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以及冷色调在画面整体中的情绪表达效果。应该说,他的这种尝试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个问题也是当下其他工笔花鸟画家一再苦苦思索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画的大传统,无论是古人,还是近代大家,晓松一向是以一种谦逊好学的心态去面对的,他的视野开阔、思考深入。纵观他这几年的画,都凝聚了他对于创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且取得不俗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画展既是对晓松艺术探寻之路的一次检阅和总结,又必将鼓舞和鞭策他迈进更高的艺术境界。我们期待着莫晓松在当代工笔画新思潮中的不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