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访台期间,在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会面后宣布,将出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参与明年7月至9月在台北故宫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大画家黄公望(1269~1354年)的代表作,清顺治年间,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对之爱不释手,弥留之际,让人焚画为他殉葬。幸好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字子文)从火中将画抢救出来,但此画已经烧断,成为一大一小两部分。后经人修补,较小部分被称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较大部分则称“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提问时便提到了《富春山居图》:“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时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看来温总理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现在很多媒体报道时,都提到《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无用禅师”或“无用和尚”所作,《富春山居图》也因此被称为“禅画”,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会。黄公望的这幅画确实是为“无用师”所作,他在画的提款上明确说:“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但“无用师”的真正身份应该是道士,不是禅僧。他的真名叫郑樗。庄子《逍遥游》上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樗”是一种树,因为不成材,所以没有人去砍伐它,它因无用而长久。
无用师,姓郑,名樗,字无用,号散木,他的名、字、号,均典出《庄子》,跟佛教没有什么关系。“无用师”郑樗是元代著名全真道士“金蓬头”(1276~1336年)的弟子。“金蓬头”原名金志扬,号野庵,因常“蓬头一髻”,人呼“金蓬头”。黄公望其实也是“金蓬头”的弟子,他与郑无用算是同门师兄弟。
黄公望,其实本来也不姓黄,原名陆坚,有史料记载他少年时父母双亡,过继给一位被称为“黄公”的老人。这位黄公说“黄公望子久也”,所以为其取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成年后为官,后被诬下狱,年近50时才从监狱出来。出狱后,黄公望自号“大痴”。他先来到苏州,把他在苏州居住的房子称做“三教室”。三教,即取儒、释、道三教之意。不过黄公望最为钟情的还是道教,自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他还加入道教全真派,在书法、诗歌、散曲等方面都很有造诣。黄公望是50岁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学画的,他的山水画老师是赵孟頫。赵孟頫也是一位跟道教极有渊源的人。凡是练习过书法的人,大概都临摹过赵孟頫的《张公碑》。《张公碑》是赵孟頫为北京东岳庙张留孙道长所作。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称水晶宫道人,与当时著名道士来往密切。